轉眼間六月到了尾聲,第七篇竟然出現了咖啡店。(原來我也是會畫咖啡店的啊,謎之音~)
題外話,米米似乎忘記這裏了,當我指著一條條白色鐵枝,她全部想起來了,我站在鐵枝下替她拍照,什麼地方有養魚,什麼地方可以上廁所,什麼地方有個樓梯,甚至哪裏擺了一張凳子,她都記得耶...
有時他們的腦袋還真像掃描器。
第六期是位於檳州威省的一個木頭加工廠。
這個art deco風格的建築物,以機器量化生產木門、木窗框等等過去完全以手工製作的建築原件,遊走於手工和機械時代之間,影射了中小企業的興起,即使仍祭拜傳統工匠魯班先師。
建築物簡潔的線條,在海峽殖民地悠久歷史之下,以一般古蹟保存的定義來說還「不夠古老」,即使支撐起屋頂的鑄鐵桁架反映了五零年代的時代意義---世界工業化的腳步。記得初到馬來西亞,老闆曾說過「這些art deco風格的建築在這裏很精采吧!」是的,待得越久,越發現某些學校建築或獨立洋房或老店屋,是當代建築史課最好的場域,內心着實澎湃激昂。
木工廠即將拆遷,你看得見時代之美嗎?
第五期回到甘榜生活。
mesin是「機器」,kelapa是「椰子」,其實我要學的是「削」這個字耶,剛查字典才發現已經印在報紙上了。在南洋文化裏椰子很有代表性,還有幾種處理椰子的傳統手動機器,以前挨家挨戶都有,目前都博物館化了消失在生活中。
咖喱麵裏面的椰漿我們都吃過,一些傳統糕點也有白色軟綿綿的椰絲,遇到新鮮好吃的椰絲實在太幸福了,竟然讓我這個不愔椰子的人也豎起大拇哥。其實這位Encik Shuib很兇地看著我畫圖,不太願意聊天,有點壓力匆促下畫好,衝去對街的馬來人咖啡店納涼喝茶兼上色,故事都是咖啡店一家人告訴我的。
喜歡狼牙棒和藍綠色發亮的不知名昆蟲,有人知道牠叫什麼嗎?
第四期主題是華人新村木屋,檳榔嶼似乎沒有新村,新村木屋和一九五零年代英殖民末期馬來亞共產黨緊急狀態(Malayan Emergency)的歷史有關,被懷疑和馬共游擊隊接觸的郊區華人被迫離開森林地轉向市鎮集中管理,因此老覺得有新村背景的人都很神,整個區域通常有鐵網圍籬,進出時間有一定限制,且每天基本的食糧都必須被管控採集體配給,簡單的木屋用料很普通,因為是快速規劃成的集合區,新村於是成為整個半島馬來亞(西馬)的某個歷史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