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1 December 2015

▎ 跨境臥鋪火車—上(KTM Train from Bangkok to Butterworth)

馬泰臥鋪火車 (KTM Train from Bangkok to Butterworth)

(跨境臥鋪火車—下,掀開臥鋪

以前想走就走,在北海可以買到前往曼谷的火車票(現在很難買),一次是未婚時(不懂陸路不能辦簽證被大馬關口半路攔下)只好追火車、一次生米米之後帶著不會走的娃娃在火車上過夜、一次全家跟檳城城市速寫的包下整截車廂去曼谷參加三日曼谷速寫、一次是2015年最後一天的跨年夜

火車適合時間不嫌多的人,有的閱讀,有的聊天,有的吃吃喝喝,有的躺平在座椅補眠,爬行的米米在臥鋪樓下玩(有次還拉屎抱去廁所洗屁股),22小時很快就過了。

大約晚上八點半吃完晚餐(可以上車前打包食物或點火車餐點吃)服務員幫你把座椅變成臥鋪,在下舖有窗外無垠的景色可看,看泰國郊區的天然池塘和無意間被保留的水窪、看鄉村木屋樸實無華之貌、看玻璃市吉打州突然冒出的天外飛來一筆石頭山巒、看稻香填滿整個畫面、看夜間漆黑不見五指早休的郊區、看星子月圓伴隨著鐵軌摩擦的聲響、昏昏沈沈入睡後半夜停靠在燈火通明華興車站的廣播聲驚醒。

過了一夜搖晃,隔天早上八點有半數車廂在合艾脫離,大約九點半,人和行李下車先在泰國關口出關接著馬上在大馬關口入關,完成手續後再人行李上車繼續旅程。此時臥鋪被收起,床單枕頭套一大捆被留在大馬關口清洗,床墊被折起收放在折起的上鋪空間。

跨境,透過陸路便進入另一個國家,從暹羅古老屬地進入現代暹羅國。記得冷氣強勁,全身包緊緊就可以了。

31 Dec 2015
1 Jan 2016

#Lulukis #LuisaHung #sketch #train #KTM #BangkoktoButterworth #Thailand #Malaysia

▎ 曼谷老巴士

拍照片的是今天#3可以去曼谷動物園,畫的是昨天前往火車站的#53,超搖晃而且短程沒辦法畫,打草稿便下車,回家才研究(痛苦)畫出來我愛的老巴士,下次我要坐一整天巴士,老新並存著。

#3 原來是免費巴士沒有車掌小姐。

以前第一次坐常溫巴士熱死我耶,但空間特別寬而扁,我不知道為何這種寬可以如此舒服,跟整個城市一樣,沒有那種擁擠逼仄感。我時常坐在靠窗的窗口,白天日曬也好,晚上和風也好,窗口高度及手肘非常舒服的人體工學(但要小心踩煞車別甩了手機)。跟火車一樣有許多美麗的卯釘,這裏多了傳統鈴聲(圓圓的在天花板)。當然巴士最經典的是穿著制服的車掌小姐,最近發現他的零錢長盒多了裝飾bling bling,長盒肯定很重,看他們變形的大拇指就知道,跟泰式按摩的女性一樣都有變形的大拇指。俐落的撕票聲總是嘩啦嘩啦的,小小張三公分見方的票,待我回家才一併貼上。

這張繼續留白。

29 Dec 2015

#Lulukis #LuisaHung #Thailand #bus #antique

Tuesday 29 December 2015

▎ #06 曼谷郊區通勤電車




來不及塗色,晚上11點完成。

上次搭這樣的無冷氣火車是七年前的大城(Ayuthaya) 遊,那時候我還沒有寫生,今天只是想隨意選一班列車到一日往返之處,在列車看板上選了不知道是哪裏根本沒聽過的新柳(Chacheongsao)。

通勤電車的聲響很有時間感,火車交錯製造的轟隆聲、上車兜售飲料食物水果的叫賣聲、傍晚入夜前的鳥聲、電風扇咖啦的轉動引擎聲、鐵軌撞擊聲、靠北老外非要讓全世界知道他們生活細節的談話聲、一站站(幾乎每站都停靠)離站時三嗚嗚ㄧ叭的鳴笛聲、列車長手持剪票的咖啦咖啦聲,當然也有微風徐徐吹拂葉隙的靈光一現聲。

在這樣簡陋的車廂裏,只有風扇的氣溫,接近曼谷市區速度逐漸增快,入夜後穿著襯衫西裝褲的上班族心情迥異於死遊客老外,我也只能在搖晃中選擇停筆,留下繼續回味的塗色遊戲。

29 Dec 2015

#LuLukis #LuisaHung #sketch #Thailand #Railway #commuter

Saturday 26 December 2015

▎ 盤谷 #04 - 方塊屋一隅


在這裏,深夜仍有人入住,可能是廉價航空的時間之惡,十二點了還有背大包包的新來者領乾淨的大毛巾去洗澡,也有攜帶繪圖板工作的老外,外帶食物回來或看無聲電視的男人,談論亞洲哪個城市如何的摩洛哥男人(腳趾頭是他的,不好意思借坐一點豆子袋),八卦名單包括菲律賓、吉隆坡、新加坡、泰國,我聽了一整串直替印尼叫屈,有人躺著睡覺打盹,有人滑手機,米米也玩了各種桌遊玩具,夜晚和白天時我在後院投銅板洗烘衣服共兩次,或吃附近買來的烤肉串兩枝,咖啡一杯,啤酒在外面喝的,邊吃外面買來的烤巧克力土司邊上色。


行李箱是藍綠色的,還不知道接下來要去哪裏,停下來閒晃一下。

覓食方便度*****
交通方便度*****
盒子設計 ***
廁所設計 ****
服務態度 *****
整體清潔 *****
洗衣空間 *****
公共空間 *****

26 Dec 2015

#LuLukis #Bangkok #Thailand #Sketch #LuisaHung #hostel #thecubeSilom #capsule

Thursday 24 December 2015

▎ 平安夜聖餐禮(Eucharist in Christmas Eve)

平安夜聖餐禮(Eucharist in Christmas Eve)

去年經歷一次檳城聖喬治教堂的聖餐禮,這次平安夜在曼谷拜訪另一個同樣也是聖公宗的基督教堂(Christ Church) 。因為事先不知道幾點開始儀式,吃晚餐後九點到了教堂門口,不愔英語的他們說儀式已結束,一位應該是難民的柬埔寨教徒發現我們的來意,他表明儀式夜間十一點開始。

呆坐在教堂外觀察並且畫下外觀,一小時後找個地方打發時間(去對面的店按摩💆😛😛),11:05突然想到「啊!還要去教堂」衝進教堂竟然很幸運被邀請至第一排座位,迎面而來的是古老管風琴的按鍵聲應和眾人之聲。

隸屬英國新教的牧師群清一色來自英國,一身白袍披戴ㄧ個繡著金色十字圖騰的飾帶(根據Rosalynn的說法,白色、銀白、金色象徵喜慶和純潔),眾人有時齊唱聖歌,有時牧師念誦眾人應和,一小時的過程,這位牧師在白色聖壇桌傾倒代表「聖血」的葡萄酒至兩個高腳聖杯,並在另外三個高腳聖杯準備「圓形的發酵餅--聖餅」,他高舉雙手並在天空畫個半圓,把圓形餅對折成兩半,然後說「我們吃下它便屬於一體」,之後眾教徒輪流成排站在聖餐禮之前向牧師聖餅蘸一點聖血並吃下,米米是小孩因此沒有吃圓餅,牧師撫著她的頭說了幾句願你平安的話,根據Rosalynn的說法稱為「領降福」(blessing)。

在儀式結束之前幾經唱誦,牧師右手伸直並輕撫兩肩並說聖靈聖父聖子三位一體,以聖歌結束今晚聖公宗強調的領聖體(holy communion rite) ,其實他們教派認為在教堂裡人人平等,牧師群也沒有位階可言,像我們如此的參與者其實也是牧師。儀式完成牧師拿著禮器熄滅燭火,順序由大至小,平靜莫名。

後記:身為非教徒,能夠參與今晚領聖餐儀式相當幸運,一般非常傳統的聖公宗排斥非教徒進行儀式。

24 Dec 2015

#LuLukis #LuisaHung #Eucharist #Anglican #ChristChurch #Bangkok #Thailand #Ritual

Sunday 20 December 2015

▎ 蜂巢格(TK Park, Thailand Knowledge Park)

Thailand Knowledge Park
這是米米第二次拜訪泰國知識公園(Thailand Knowledge Park, 通稱TK Park)。

這次她主要都在看書,去年我的曼谷朋友Pratana阿姨帶著四歲的她在這裏手工角落做了一本手工書。為了蜂巢格後面一整面書櫃高處的書,她可以手腳並用爬上爬下取書,逐漸獨立的她在蜂巢格子裡顯然十分享受,有意思的大量的藏書,有者是外國科普或繪本泰譯版本,有者泰國本土創作。她其實尚未進入閱讀時代,還是個對文字感到好奇的「文盲」,所以大人概念裡「讀不讀的懂內容」,也毫無妨礙她享受閱讀的樂趣。

我特別在意「享受」這事。十分專注的姐姐在蜂巢隔壁間,穿綠色褲子的哥哥和他老爸一樣東倒西歪躺在空間特別佈置的軟墊上。

這個由泰國政府規劃設置在大型購物商場內一日通行證20泰銖的圖書館,因為特別劃分出大人小人小小人皆宜的兒童圖書館,附有玩樂高、玩小玩具、做簡易手工、塗顏色、說故事的空間,也(因為信任所以)可以帶進自己隨身的書本和書包,容許輕聲交談,尊重身體自由的本質---圖書館再也不是臥房外那個只能正襟危坐的僵硬空間。小小孩可以在類似泳池空間爬行,大小孩可以在秘密地點或蜂巢找到自己位置,陪伴的大人可以躺著打盹,在我身旁有特殊需求的少年可以找到沒有壓迫感的狀態。

看到米米在暫時專屬於自己的秘密空間享受閱讀,牆上寫著泰文字母"Learn+Play",就是蜂巢空間想要傳達的吧。我也是自由的帶著自己的畫本鉛筆盒在TK Park寫生時,思考設計是什麼鬼東西。

20 Dec 2015

#LuLukis #LuisaHung #sketch #TKPark #Bangkok 

Facebook

Friday 27 November 2015

▎ 東北季風寶瓶星號一日遊(Room 8207)

跟老爸老媽從基隆港坐郵輪出海一晚(他們真的很愛坐去Okinawa),這次剛好遇上強烈東北季風搖搖晃晃,只好研究小露台房間和迷你廁所,沒有玩室外活動。

因為搖晃所以大夥吃了暈船藥,加上寒流來襲13度,夜晚只能躺著休息,據說夜間停泊日本最西的島嶼與那國島,白天則駛回金山外海。位於八樓的房間眺望海流起伏甚大的太平洋海域,行駛時搖晃發出船艙受擠壓而來的軋然聲響,連橘子都滾落房間四處,電視放置台也左右搖晃。早上返航後風浪終於逐漸歸於平靜,米米站在玻璃窗邊披頭散髮觀望,我媽暈船沒吃午餐躺著休息。小小的房間讓橄欖綠窗簾分割為二,很適合家庭,我媽跟米米輪番看電視,我則是趴在床上或坐臥廁所前面畫圖,寫生跟閱讀是打發時間良方。

剛剛上岸有了網路,上次全家登船四日沒網路其實也很舒服自在,傍晚結束星期五行程,有瘋狂的人下了船繼續登船渡過兩日週末,我們則打道回府。

忘記畫搖晃中的可口滷味!

27 Nov 2015

#Lulukis #sketch #LuisaHung #starcruise #Taiwan #與那國

Wednesday 25 November 2015

▎ 換護照拍大頭照


突然發現護照快過期了,於是上網研究一下怎麼辦,到了外交部才發現現在照大頭照超方便的,在旁邊快速換上有領子的白色襯衫,很美很合身第一次派上用場,是Jolin姐姐特地送給她的。

在一個白色鐵皮盒子裡,有一個很體貼的姐姐專人服務教你怎麼拍,她準備一個小矮人的椅子,我把小矮人抱上去坐好,整理一下頭髮,然後120元可以喀嚓兩次,用紙鈔和投幣就可以了,鏡頭就在小盒子的前面螢幕,過了一會兒六張漂亮的照片印製完成。

到了每天無時無刻人滿為患的領事事務局,有義工帶領去一個機器,把我的身份證放在一個洞口(個人資料全部曝光😭)原來是掃描,過一會兒整份申請表格加上身份證前後兩面都被印製好好的在一張紙上,在桌子上依照放大的範本填寫好,交件付了費用後,四天後來到窗口便快速地做好護照。

我媽說照相館應該很難生存吧!這個太適合匆忙來回的僑胞小妞,雖然辮子兩根剩一根。把證件掃瞄直接印在表格實在太方便省資源了,寶島強大~~~。

25 Nov 2015

#Lulukis #LuisaHung #Taiwan

Sunday 22 November 2015

▎ 送袈裟(Kathina Day RobeOffering, กฐิน)

以前曾在吉打的暹羅寺廟送袈裟給短期出家的親戚,我婆婆把買來的袈裟扛在頭頂或肩膀,繞著寺廟行走幾圈並念誦經文,那時候米米也才半歲,我吃力地背著她觀禮。

為期一整個月都可以「送袈裟」(Pali: Kathina),概念其實和每年六月十五的「結夏安居」(Pali: vassa 雨)有關,在臥佛寺遇到婆婆告訴米米這個由來,一進入三個月的雨季,百物萬頭鑽動昆蟲活躍,外出不易,且容易殺生踩到螞蟻,因此南傳佛教的僧侶不能踏出佛寺托缽,改由信徒供養,往往是農曆第十一次月圓。

時節更迭蟲子回家了,因此信徒進入寺廟禮佛,包括呈獻代表祝福之意的出家僧身著的袈裟(有各式各樣的橘色/卡其色/土黃色)、托缽的缽、念經祈福用來撒聖水的黑色缽和lidi骨(棕櫚葉中間那條梗,這一把還可以拿來刷炒粿條的鍋子XD) 、兩種法器、一顆梨子、當和尚念經時必須擺在臉前好專注的黑色架支撐的一把布製圓扇。

Na Mo Ta Ssa, Bha Ga Va To,
Ara Ha To,Sam Ma Sam Buddha Ssa.
नमो भगवान् बुद्ध

過程中,九位僧侶一字排開坐在窗口邊高台的座椅上念經,發現他們合掌的手勢滿特別的,大拇指平放朝內,我畫的這第五位比較像泰裔的僧侶,眼皮輪廓長得像我婆婆,其他幾位有的會說中文跟福建話。念的巴利文經(Pali)我婆婆一整家都會念,包括米米,同一個音頻其實聽來十分舒服平靜。

這間廟比臥佛寺官方版送袈裟好玩,佈置也有一些細心的小解說,印裔、華裔、暹人或暹裔都是信徒,包括我認識的賣泰式粿汁的老闆也來噢,哈哈哈 smile emoticon 請問中馬、南馬、東海岸、東馬也有暹羅廟嗎?因為畢竟玻璃市吉打檳城屬於暹羅王國的屬地,而東海岸吉蘭丹跟霹靂州交界跟暹羅關係也很鄰近!

22 Nov 2015

#Kathina #SiamWat #ThaiCulture #NorthMalaysia #Penang #Malaysia #ritual #Lulukis #LuisaHung #กฐิน #RobeOffering #Siamese #
WatBuppharamThaiBuddhistTemple.

Sunday 15 November 2015

▎ 屠妖記事II 墓碑 (Grave Type of Hinduism)


第一次走進興都教的墓地,墓碑各色材料,似乎反映時代變遷,看得我眼花繚亂。

1)有柱子支撐的小屋子款,柱子使用迷你方磚搭配屋身的蝴蝶花草磁磚,有時圓柱以酒瓶柱取代,有時單斜屋頂以波浪狀屋頂替代,非常美;2)將柱子和屋頂結合在一起的「牆柱合一款」,風格有點像現代建築了,很喜歡使用漸層色磁磚,這種磁磚偶爾出現在民居;3)上有象神的幾何款,半圓形像是簡化的屋頂;4)使用洗石子附有女兒牆的小屋款,數量比較少;5)幾何形上有三角形凹槽的單片墓碑,這種凹槽也出現在6; 6)感覺是最古老的石雕塔型墓碑,石雕有少許抹灰,墓誌銘已消失無法判別年份;7)彩色迷你馬賽克磚鑲嵌而成的階梯狀墓碑,風格有點像基督教墳墓;8)圓拱和三角幾何小屋子款,可能是屠妖記事I的過渡期;9)屠妖記事I的盒子狀小屋子款,屋頂通常有蓮花裝飾。

放眼望去,發現全部墓塚一律刻畫碑文的墓碑朝北方,連同墓塚一側的濕婆神神龕也是朝北方。大叔說:濕婆神負責在墓園庇佑亡靈。按照喪禮習俗,頭頂方向(南方)會燃著油燈的火光,因此「頭朝南-腳朝北」,似乎與興都廟強調身體配置的方向相反,這點有待商榷。

屠妖節這天,除了印裔穆斯林和印裔基督教徒不慶祝,錫克教和雀替兒據說都和興都教徒一樣進行家族掃墓。耀威先生補充說,現在新的興都教墳墓都不能興建傳統小墓龕模式了,一律規定用一般「片狀墓碑」取代,不知原因為何。有者在焚化爐化為骨灰,直接灑向安達曼海峽。

10-15 Nov 2015

#Lulukis #sketch #Hinduism #graves #HinduCemetery #Penang #Malaysia #LuisaHung #deepavali

Tuesday 10 November 2015

▎ 屠妖記事I Hindu Remembrance Deepavali

「屠妖節他們到底在幹嘛?」最常聽到的疑問。

耀威曾推薦屠妖節可以拜訪檳城唯一的興都教墓園,位於峇都蘭璋的墓園比鄰福建公塚,一早興都教徒在廟裡祈福之後,便帶著各式各樣食物探訪親人,和巫裔一樣,這樣重要的節日他們首要的任務除了團圓,也要上祖先墳上相聚,一位身著Dell制服的印裔大叔告訴我,一年至少今天一定要來,但沒有特定時辰。

興都墓總是這樣小小一間有屋簷遮雨擋光,小巧而五顏六色如同活著時居住的屋子一般華美。她們脫下鞋子清洗神龕內外,連帶整個由紅磚圍成的墓地周圍都要灑上清水,因此掃墓完後也「界線分明」。使用印裔最喜歡的陶色書寫墓誌銘,包括生卒年份和親人給予的關係連結,早期的有者沒有相片。接著在神龕上、照片前、墓塚上有次序地對稱地裝飾鮮花,才開始在神龕下或墓墓塚前方以香蕉葉子放置各種傳統餅乾、包括最愛的香蕉、橘子蘋果,荖葉佐檳榔、當然還有sirih果汁、咖啡一杯甚至印裔朋友最愛的黑狗啤、比較講究的還附上雪茄一條。

這時才以白色蠟燭燃上黃色bathi盒裝的線香,六支剛好祭拜兩位逝者,然後除了點油燈(Ghee Lamps) ,陶盤也拿來置放點燃的甘文煙(kemenyan),安娣看我好奇還附贈線香紙盒,米米說:「媽媽妳的書包裏有爸爸剪頭髮的店的味道!😝」。拜拜時安娣彎腰面對神龕前搖三四下,但是沒有特定插香的甕,有時插在香蕉上,有時插在墓塚左右兩側。這位印裔女人祭拜自己母親和姨媽,這在台灣漢人社會很羨慕,結婚後仍重視母系祖先。

大叔說:這週五才是屠妖節正日,我也一直存疑為何大馬Deepavali 和印度日期不同,節日未完,正好繼續未完成的屠妖記事II。

10 Nov 2015

#Lulukis #sketch #Hinduism #Cemetery #BatuLanchang #Penang #Malaysia #LuisaHung

Saturday 31 October 2015

▎ Dukun厝+Misi房


通常老一輩的稱呼中央醫院(General Government Hospital,通常口語稱GH) 叫做Dukun厝(福建話發音), dukun在馬來文意思是傳統醫療的巫醫,也有一派說法是指有醫術的太上老君。而Mici房就是指一般鄰里附設的小型衛生所(Klinik Kesihatan) ,misi似乎是從廣府話的miss代稱護士而轉借,因為駐診醫生通常會在不同日子巡邏各地的衛生所(例如我家旁邊衛生所星期三會有牙醫駐診),人們遇上了小病痛來到衛生所會讓具有基礎醫護知識的護士做診療而得名。

最近我家很忙,我先來檳城中央醫院驗血小板後,換我家老杯也來。外科部的空間大概長這個樣子,有一個大空間切分成許多不同功能的小房間,包括預約櫃檯、驗血室、區分成男女的ECG和休息恢復間。

舊式的空間有的會有鐵枝附有窗簾的長窗口,只有面外大走廊可以吸收到陽光(其實對外大走廊也有三米寬),可能赤道的陽光對於醫療空間的器具傷害頗大,所以保留三米也是正確的設計。至於其他出入口都是對內無法照射到陽光的室內空間。一進到小房間通常有一張診療床、簡單的木櫃和診療桌,在中央醫院可以遇到白袍醫生,什麼種族都有。

在特定位置通常會有一些衛教宣導佈告欄,我就看到好幾隻蚊子,也會有一張海報表明各種檢查所需要的等候時間,數小時到一天不等。(岔題:這種「時間海報」州政府移民局也很多。)

大概六年前在亞羅士打的政府醫院第一次免費產檢,內容非常細緻和強調傳統價值,例如處理胎位不正和我的氣喘問題,那時就很好奇馬來西亞政府醫院和家戶產後母嬰照護的制度。(再生一個就有機會畫整套😆

31 Oct / 21 Nov 2015

#LuLukis #sketch #GeneralGovernmentHospital #GH #Penang #Malaysia #LuisaHung

Sunday 18 October 2015

▎ 初六耍紅柑


去年我看了「下油鍋煉風油」,有時覺得自己真是存有觀光客心態,看著九皇爺誕祭典時程表還是會想來看,沒辦法沒有看過。

在初六這天童乩負責耍紅柑,紅柑鐵球從初三就用木炭燒了三天三夜,他們徒手玩弄鐵球,其他白衣信徒也拿著黃色船槳撥弄鐵球,很像白衣曲棍球隊(囧),之前和之後手都會浸在花瓣水裏面降溫,耍完的紅柑仍舊滾燙,在一大疊金紙裏像鐵板燒冒著汽泡。

整個過程「表演」的性質非常明顯,其實跟戳長金屬條遊行差不多都是強調神力,所以沒有特別喜歡(我很討厭戳的)。比較恐怖的是,這幾位童乩看了臉還好面熟(捂臉),即使一年才看一次。

18 Oct 2015

#Lulukis #Sketch #ritual #LuisaHung #NineEmperorGods #Penang #Malaysia

Thursday 15 October 2015

▎ 九皇拾遺


連續逛了幾間侍奉九皇爺的廟宇(亞依淡、日落洞、灣島頭),發現需要累積更多經驗值,否則老以為九皇爺誕就是「撐篙燈+送皇船+可怕的戳臉」,這是錯誤的以偏概全,也因此藉機修正對於九皇爺誕的認知。今晚初九,九皇爺回家囉!

1) 紙紮貴人、天公座和金銀山: 
天公座和側面金銀山(還在考證名稱)通常安在玉皇大帝供桌,天公座不知道跟拜天公的天公座一樣嗎?形狀大多數是三個圓柱狀,固定在桌子左右兩側的金銀山可以移動。通常金銀座前面會安上高瘦的紙紮貴人,有紙紮貴人的通常會舉行補運儀式(「補運」請見媽媽田野筆記 P.42),有時則是供奉童子雕像。

2) 神奇「鬼」幡幢: 
除了一般斗母宮常見的日昍晶𣊫,月朋(3個月)朤對聯,在比較傳統以道教誦讀經文儀式的忠應慈濟宮發現這個鬼鬼鬼鬼鬼鬼鬼鬼鬼九個鬼字旁幡幢。這相對罕見,也不是信眾太多的地方...

3) 黃色系列物:
從平日的祭儀衍伸出的黃版本,包括:黃色天公袍,有巨大類似龍袍龍靴的也有折在懶人包的迷你摺紙;象徵長壽的金色麵龜、金龜粿;象徵多子多孫的金圓,圓形代表女性乳房;象徵富裕的金串,上面形狀是錢幣,有的是孔方兄;黃色版本的貴人符;送皇船用的懶人包,包括一罐油、米、白糖、菸草和金紙;日落洞斗母宮則有特製的黃色花磚。

4)九皇燈:
在灣島頭水美宮發現九皇燈,雖然有一說法撐篙燈是為了替附近群聚的神明照路,但不是所有廟宇都是朝九晚九懸掛九盞油燈。九皇燈之於傳統道教,意義上是個祈求消災迎祥瑞之氣的地點,有別於篙燈。

15 Oct 2015

#Lulukis #Penang #Malaysia #NineEmperorGods #LuisaHung

Wednesday 14 October 2015

▎ 九夜節(Panjami Song for Navaratri)


當農曆九月整個黃通通都在吃九皇爺齋的時候,印度人(興都教徒)在做什麼呢?有獎徵答遊戲繼續,分享你觀察到的九夜節,獲得故事明信片一張

我去的是第二夜,整體感覺像是日本人「女兒節」(而且限定年齡是12歲)的印度翻版,應該是左邊階梯狀的東西讓我聯想女兒節,但這裡沒有人偶,全部是神祉和神像。Nava就是九,ratri就是夜晚。在場大部分是母親或婆婆在一側觀禮,主角是當晚的九位小女孩,所以九天裏總共會有八十一位小女孩。女孩和母親們盛裝打扮,共同齊唱Panjami以歌頌女神大拉希米(Raya Lakshimi) ,就是畫面中四隻手分別拿著兩朵花的神祉。當晚的主祭司手持九盞油燈燈架,念誦經文到一個段落高舉油燈,大家就齊聲喊「啊」一聲。

中央那位代表眾女孩的十一歲小女孩Misha,今晚也特別精心裝扮,不但畫上了濃妝,全身還配戴各種金飾,腳上綁著鈴鐺,表演一段特別強調手足的舞蹈以獻祭Sukhti神,他撒下漫天的桃紅色花瓣。在九天的慶典中,頭三天敬拜對象是象徵權力(power)的Sukhthi神,末三天是象徵智慧(wisdom)的Saraswathi神,而中間三天則是帶來好運(luck)的Lakshimi。她們請我吃甜甜圈狀的麵粉團炸物Adhirasam,還有另一種乳白色的甜食Kolkatha。

原來除了茹素九天,還有這樣的女兒節,倒是忘記問問是否有男孩節了。

14 Oct 2015

#Lulukis #sketch #Malaysia #Penang #Hinduism #LuisaHung #ritual #Navaratri

Friday 9 October 2015

▎ 日本感謝祭(kansha sai)



每次米米學校總是會有些大人也可以參加的活動,當很忙碌的時候去學校也是很放鬆好玩。

最近除了唱Happily Deepavali,因為是日本小孩的學校,因此大家也一起過harvest festival, 唱歌跳舞都是和食物/種植有關的歌謠,各種語言都有。六個手縫的人偶,整個背景布幕還可以換場拉動,也是手畫的森林和各種風景,早上在花園摘了兩截九重葛,剛好用來裝飾舞台。

另外還有一整個桌子放了各式各樣的蔬果,其中一種長條果,長達60公分,搖起來還有聲響,以前在泰國似乎看過。日本學校談秋天的收穫並感謝,應該是個重要的日子吧!

9 Oct 2015

#LuLukis #sketch #puppetshow #penang #school #JapaneseCulture #Malaysia #LuisaHung

Monday 31 August 2015

▎ 古老的公共住宅(Perumahan Awam)



位於依洛瓦底路(Jalan Irrawadi)的雙層公共住宅非常神秘,身邊幾乎沒什麼人知道它的身世,據說是早期公務員職員宿舍,只能觀察外觀,初步發現目前居民很高的比例是印裔,兩層樓公寓在這條安靜的後巷裏三三兩兩成群聚集,唯一線索是立面V字水泥模孔洞藏著「M.C.P.」三個字母,缺乏近代史基礎知識的緣故,胡亂猜測MCP=馬來亞共產黨(Malayan Communist Party),雖然馬共持續到1989才解散,但應該無關啦。

裝飾藝術風格體現在立面的樓梯間服務盒、正門口和半橢圓型的雨披,一樓和二樓左右對開同時有四個住戶,有的比較特別,因為地面提高因此多了一個樓梯,但維持相同風格。肯定是個細膩的建築師吧我想。畫好很久,存疑是非常非常久。似乎欠了很多公共住宅/組屋/宿舍的疑問,不知何時才有緣分解開。

Aug 2015

Saturday 29 August 2015

▎ 棉蘭多峇湖(Lake Toba, Medan)




八月時跟著一群朋友去多峇湖遊玩,以前一人悶著頭讀書都暱稱「拖把湖」,原來這個風行北馬安娣界的景點是個海拔1500英呎火山口湖的避暑勝地,蘇門達臘棉蘭和檳城在歷史上因為距離如此靠近向來就有貿易關係,難怪大家樂此不疲。

黃蘭翔老師曾發表過一篇和印尼多峇湖上Samosir島上原住民文化有關的論文(可是我的書竟然不見了),多峇湖住著各種原住民族群包括Batak Karo、Batak Toba和Minangkabau等等,這次拜訪了Samosir湖中島上的Ambarita石椅村和船型民居和Tomok傳統陵墓兩地。

峇塔克多峇族的船型屋群:如今是留存最廣大的建築群,十戶人家沿著一條主要幹道建成永久定居村落,藉著種植蔬菜稻米(忘了是旱稻或水稻,求書)養活眾多人口,前面的幹道用來曬乾米糧,因此村裡有個共同穀倉,印象中因為農作和定居非遊居所以族群大過卡羅族。

船型高腳屋有三大結構:茅草屋頂構成兩端起翹的屋脊、立面山牆、木條支撐的底端高腳和階梯。通常屋子裡面沒有隔間,聽說可以容納20-30人,裏面有婦女織布機和錯層空間,空間看起來比實際狹小,白天大部分人們在戶外活動,只有午睡和夜晚才在屋內。通常正立面的山牆才有各種精緻的手工木雕,偏好可以驅魔的水牛角紋飾或是各種螺旋的幾何紋飾,我畫的這間有書寫完工日期1957.9.26(馬來亞獨立那年)。底端木棧板的空間可以飼養豬、雞等家禽,通常階梯代表身份位階,五階是最普遍的。

石椅審判場所和黃色建築物:石椅群整個建在石頭高地上,村長擁有裁判的權利,審決時把插有骷髏頭的木棒豎立在地上,也參閱樹皮製作的經文並使用占卜月曆(下端有十二片雕刻文字的竹片),罪犯Ah Geh眼睛被布匹矇起行刑或躺在石塊上。

附近一個四層黃色塔型十字架建築量體其實我不知道幹嘛的,上面除了有木頭圖騰雕刻,也有可以驅魔的壁虎雕刻一對、象徵富足多產的乳房十顆,壁虎和乳房也常常出現在船型高腳屋的山牆裝飾。因為荷蘭人進入多峇湖區鼓勵/強制峇塔克族改宗為基督教徒。至於民間信仰跟宗教如何共處還需要研究,翻箱倒櫃找不到書十分火滾。

29 Aug 2015

#Lulukis #Medan #LakeToba #LuisaHung #Indonesia #sketch

Sunday 16 August 2015

▎ 慶讚中元折元寶

好快!又到了農曆七月,路上開始懸掛各種彩色錦旗,插在不同的路段代表劃分街區的勢力範圍,手工縫製的旗子其實很美,超微突出的立體文字也很細緻。

折元寶錢有各種方法,我以前也在家折了一大袋,印象中在台灣好像都是一張張紙錢用大拇指捲成一個扇子狀,沒有折紙錢的傳統(城市人經驗值比較低請指正)。折紙錢其實概念上很像我女兒很喜歡的origami,還想要收集各式各樣折法!

剛剛吃飯時讀報紙看到喬治市傳統街區因為人口外流缺乏看大戲的觀眾,特別跟女兒聊起這個現象,很愛看以各種方言作為媒介傳統大戲的她,也明白箇中道理。

Sunday 9 August 2015

▎ 浮羅山背耶穌聖名堂


耶诞节到访时教堂正在播放圣歌,余音幽静而平缓地在山城缭绕,别有意境。

浮罗山背是槟榔屿后山的客家聚落。和乔治市不同,这个属于干榜郊区的人们世代从事农业,因此人口流动和信仰相对也较稳定。这座天主教堂的法国传教士以客家 语作为望弥撒的媒介语,早在1856年教堂即附设客家语私塾,以家乡话传授儒家思想及圣经知识。宗教和民间信仰得以共存的原因是天主教声称其尊重原有的生 活惯习。

另外,曾拜访大山脚牛河村大昔肚(Pegar Teras, Kampung Sungai Lembu)耶稣圣心堂遗址,原本村民以种植香料作物维生,偌大的建筑物废置,乃导因于马共时期英殖政府刻意将山区华人集体迁置至方便控管的新村,造成聚 落历史和空间的双重断裂。在相同时代脉络中得以幸免的浮罗山背耶稣圣名堂幸运地在原地延续,并保存了完整的习俗风貌。


Sunday 26 July 2015

▎ 印度塔布拉鼓




第十一篇是我近期對於收集印度聲音癖好的寫生,古老的聲音在安靜的古老植物園流動著真是棒呆了!

**


 2014年最後一个星期日傍晚槟城植物园有音乐会,塔布拉鼓是主角之一。塔布拉是一种盘腿演奏的高低音山羊皮制双鼓,右手的高音鼓称为Dayan,左手的低音鼓则是Bayan。鼓身为木制或铜制,环绕的鞣皮穿插着圆形木塞。比较特别的是鼓面中央或偏离中央的黑米圈,据说是用铁粉混和墨汁和米饭制成。除了印度次大陆,塔布拉旧时也流行於中东。

Din Dah
Din Din
Din Dah
Din Din

俗语说:“要把塔布拉打好,首先要学会‘说’得好。”现场老师带着众人念“鼓语”,我则对照着节拍记谱。演奏时,我在一旁读着记谱,一面默默观察他们手势和黑米圈的关系。鼓手有时以手腕碰击黑米圈,有时食指中指交替点击黑米圈外的米色羊皮鼓面,有时以手指状似轻松地拍击鼓沿。状似平凡而欠缺华丽音色的塔布拉鼓,是不是因此有趣起来了呢?

演奏开始不久天空即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珠尾随而来,大家纷纷把塔布拉鼓和色彩鲜艳的绒布底座收进包包,结束这场短暂的岁末音乐会。


Sunday 19 July 2015

▎ 都鐸煙屋



我是蹲坐在細雨的傍晚畫圖的,懷念那氣溫...

看著當時寫下的文字:「這裡原是慰藉英國人飄洋過海來到馬來半島的行館」....翻閱歷史時似乎是給身體不適者的療養所,而不是如今過度仕紳化的狀態。再看著七月呀然停止的雨季和從窗口探出強烈的陽光,呈現氣候差異的強烈對比。

熱帶雨林氣候總是少不了登高原興建涼爽的夏宮,檳榔嶼升旗山目前荒廢許多的孟加樓也是如此吧,除了草莓山肯定還有很多這樣的地方。其實這篇故事也沒有講 完,可能需要長期宅居山裡慢慢把它完成,在發現檳榔嶼這個地方之前,都鐸煙屋早已標記在我的秘密地圖裡,到底多久以前也忘記了,少說十年+++了吧!

Sunday 12 July 2015

▎ 雙層臥鋪船艙


過夜跨境火車和越洋郵輪對是一種對時間和空間的實驗。我是一個經得起長途在單一空間移動的人,除了沿途不停變換風景的偌大窗口,迎著夕陽或破曉的睡眠,適合閱讀和畫圖,在郵輪或火車上也少了過度巔簸。陸路海陸跨越國界對於島國來的人,更是一種有趣的體驗。

在這個粉紅色的臥鋪船艙裡有各種巧思設計,也有我和父母以及米米共同旅行的難忘記憶,在火車上刷牙,在船艙裡享受熱水澡,爸爸跟米米和我肚子餓去吃清粥小菜當宵夜時順便塗這張顏色,如此簡單的快樂,還記得米米的笑聲喔!😀 在航行中身體都很好喔,下了船卻搖晃了五天,也是難忘!

謝謝爸爸安排這次旅行,離開家之後可以和家人一起旅行,非常難能可貴。

Sunday 5 July 2015

▎ 腰果工場 


第八篇是普吉島的腰果工場。

我滿喜歡畫工場的,尤其依照一個個步驟的人手和機器相互合作的主題。很多年前去普吉島玩,老街除了有類似檳城的店屋,屋子裡面有會講中國南方方言的華人移 民老人家(後輩都完全不會講和聽),還有許多人賣當地的特產腰果,如果可以順便去腰果果樹園看看,配上腰果工場,滿好玩的遊玩配套啊!

完全是想玩的狀態。

Sunday 28 June 2015

▎ 小居林

轉眼間六月到了尾聲,第七篇竟然出現了咖啡店。(原來我也是會畫咖啡店的啊,謎之音~)

題外話,米米似乎忘記這裏了,當我指著一條條白色鐵枝,她全部想起來了,我站在鐵枝下替她拍照,什麼地方有養魚,什麼地方可以上廁所,什麼地方有個樓梯,甚至哪裏擺了一張凳子,她都記得耶...

有時他們的腦袋還真像掃描器。

Sunday 21 June 2015

▎ 木工廠

第六期是位於檳州威省的一個木頭加工廠。

這個art deco風格的建築物,以機器量化生產木門、木窗框等等過去完全以手工製作的建築原件,遊走於手工和機械時代之間,影射了中小企業的興起,即使仍祭拜傳統工匠魯班先師

建築物簡潔的線條,在海峽殖民地悠久歷史之下,以一般古蹟保存的定義來說還「不夠古老」,即使支撐起屋頂的鑄鐵桁架反映了五零年代的時代意義---世界工業化的腳步。記得初到馬來西亞,老闆曾說過「這些art deco風格的建築在這裏很精采吧!」是的,待得越久,越發現某些學校建築或獨立洋房或老店屋,是當代建築史課最好的場域,內心着實澎湃激昂。

木工廠即將拆遷,你看得見時代之美嗎?

Sunday 14 June 2015

▎ 雜貨店現削椰絲

第五期回到甘榜生活。

mesin是「機器」,kelapa是「椰子」,其實我要學的是「削」這個字耶,剛查字典才發現已經印在報紙上了。在南洋文化裏椰子很有代表性,還有幾種處理椰子的傳統手動機器,以前挨家挨戶都有,目前都博物館化了消失在生活中。

咖喱麵裏面的椰漿我們都吃過,一些傳統糕點也有白色軟綿綿的椰絲,遇到新鮮好吃的椰絲實在太幸福了,竟然讓我這個不愔椰子的人也豎起大拇哥。其實這位Encik Shuib很兇地看著我畫圖,不太願意聊天,有點壓力匆促下畫好,衝去對街的馬來人咖啡店納涼喝茶兼上色,故事都是咖啡店一家人告訴我的。

喜歡狼牙棒和藍綠色發亮的不知名昆蟲,有人知道牠叫什麼嗎?

Sunday 7 June 2015

▎ 太平新板新村 


 第四期主題是華人新村木屋,檳榔嶼似乎沒有新村,新村木屋和一九五零年代英殖民末期馬來亞共產黨緊急狀態(Malayan Emergency)的歷史有關,被懷疑和馬共游擊隊接觸的郊區華人被迫離開森林地轉向市鎮集中管理,因此老覺得有新村背景的人都很神,整個區域通常有鐵網圍籬,進出時間有一定限制,且每天基本的食糧都必須被管控採集體配給,簡單的木屋用料很普通,因為是快速規劃成的集合區,新村於是成為整個半島馬來亞(西馬)的某個歷史切片。

Thursday 28 May 2015

▎古晉手記01:砂勞越老法院-熱帶殖民地樣式練習


抵達古晉第一天,朋友尚未抵埠,我和米米徒步閒逛砂勞越河畔。約莫三點遇上熱帶午後雷陣雨,我們剛好途徑這間黑瓦白牆洋房。正面一個帶有鑄鐵陽台的細緻鐘樓據悉是殖民地巴洛克風格,在1847年前仍屬於傳教士使用的兩層樓木造教堂是由一位德籍神父建造,底樓作為教會學校,二樓用作祈禱聖室。直到1848年被白人拉惹布祿接管才轉為政治用途和法院。如今隔著一條廣袤的大馬路,面北方有個模仿瑪格麗特城堡而建的小型白色碉堡四方樓面法院而居,文獻記載其前身亦為木構造,1857年發生在古晉和近郊石龍門兩地的華工起義-- -一場因華人礦業公司不滿布祿王朝管理政策的歷史事件使四方樓不幸遭到祝融,爾後磚造重建。老法院和四方樓之間豎立著布祿紀念碑。我坐在充滿熱帶風格粗大白色列柱迴廊前欣賞典雅的黑瓦並開始寫生,風在迴廊周圍吹拂著,黑瓦遮擋午後過度曝曬的烈日並享受午後雷陣雨在大河畔的聲響,被成串十字裝飾著的粗厚牆體隔絕了炙熱空氣,是當時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探險家們尋求各種適應風土的方式。

米米在落雨前赤腳上上下下在洋樓前簷廊和草坪跑跳,第一個婆羅洲印象。


p.s. 文字補述2016五月,米米仍記得這個午後景象呢。

28 May 2015 (古晉手記連載六則,將收錄於LuLukis《古晉手記》明信片書)

Sunday 24 May 2015

▎  宣誓


第二期出現有點嚴肅的話題,不過這是事實啦,住在馬來西亞七年了,把自己身為外籍配偶的恐懼,勇敢放在報紙上了。狀似沒害怕,其實超害怕,許一個願望-希望快快順利領到永久居留,與女兒快樂且「永遠安全地」住在一起!

最重要的,千萬別叫我外籍新娘!我已經不是新娘了。


Sunday 17 May 2015

▎  野逸園



從網路中走向真實,每個星期天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副刊見面,請多多指教。會取名叫做LuLukis,是因為"lukis"在馬來文就是畫畫的意思,這樣可 愛的巧合,於是連在一起了。 My new column //LuLukis// in every SUNDAY Sinchew Daily Malaysia. Not only on Facebook...Named it Lulukis because my name is related to the sounds", in Bahasa Melayu the word "lukis" means drawing and painting.

Friday 1 May 2015

▎ Lulukis

My new column "LuLukis" in every SUNDAY Sinchew Daily Malaysia!! not only on Facebook... :)

Sunday 5 April 2015

野逸园


看见红苋菜(red amaranth)像猫尾巴的穗状花序吗?还有超迷你的一厘米种子?那是星期日早上和爱莉老师一起逛野逸园(Wonder Wilderfarm)的收获。

梅诗的菜园有各种厨房会出现的植物,其中赫然出现一个木盒子做成的银蜂人工蜂巢。银蜂即无螫蜂(stingless bee),飞行时长腿晃来晃去,特别的是它没有螫刺,因此不会螫人。木盒子和树干总共有两个出入口,里面装着的巧克力球、巧克力碎片和米色的蜂窝饼乾,其实是巢穴的各种型态。这新搬来的蜂窝是个实验,可采集到各式各样不同口味的花蜜,形成多样式的蜂蜜。

这个类似台北市民农园的菜园天天都有开,可以拜访在里面实作的农夫、奶羊圈、养荷人家和山坡上的野生榴槤林。米米说我忘记画荷花池里采的莲心、小羊和迷你榴槤了!


后记:据说无螫蜂饲养现象源自吉打州,风靡了许多人购买回家养蜂采蜜,因此造成无螫蜂猎人为了采集而任意砍伐树干造成死亡。

#LuLukis #LuisaHung #Sinchew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