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6 July 2016

▎ 開齋節的雅辛章(Ya Sin in cemetery)

▎ 開齋節的雅辛章(Ya Sin in cemetery),誦讀聲在安靜的墓園繚繞著,嘉惠大家

安靜的墓園,比鄰小學和花園屋。Photo Credit:Luisa WanLu Hung
齋戒月一結束的隔天,去了趟家附近小山頭的墓園看看,雖不是最古老,但較為安靜而適宜採集。這是特別涼爽的一天,很愜意地坐在草蓆棚子下觀察家族人來人往。

今天他們紛紛穿著上好的衣服隆重打扮,其中一家的爸爸帶著四個年幼的孩子(男孩都戴著宋谷帽)在已過世五年的爺爺的墓碑旁蓆地而坐,他們一起緩緩念誦著古蘭經第36章節《Ya Sin雅辛章》,小男孩有的專心,有的看似無聊而支著下巴。根據受訪者所說,雅辛章除了獻給親人,經聲繚繞讓整個墓園的「街坊」都受惠呢!而文獻上提及,穆斯林在下葬時也念雅辛章,代表眾多天使降臨,也會前往極樂世界。

這裏或許因為空間較寬敞,因此不需用磚塊圍籬(見《掃墓Ziarah Kubur》,2015),*而且一對相同的墓碑才代表一位逝者墓穴,墓園朝著北方的安達曼海,每位逝者埋葬時頭都朝著鑲上碑文的北方(見整個園有機排列的小黑線)。為了向上天祈求,幾乎每個墓穴都種植一顆小樹,若小樹茂密生長充滿生機,表示上天同樣庇佑逝者。知道了方位,在這有機分佈的墓園,才知道怎麼走路,不會冒犯到人家的領地!雖種樹,但地面的雜草必須鋤掉,可見草跟樹的定義並不同,裸露的紅砂土上面有的鋪上白碎沙,然後才灑上花瓣,在這兒不需特別去買,直接採園子裏的大茉莉吧!

墓園四周被大樹環繞,有些墓碑被鏟起後堆放至此。因為每戶幾乎都有種植,白花類的大小茉莉和雞蛋花、變葉木、苦楝等常綠小樹,每個墓同時都朝北而零星出現小路,剛過世或是適逢開齋節他們會特地租或買棚子,方便來訪親人免於曝曬,有的棚子裏面堆放草蓆供人使用。這有機生長的樣子,看似無規劃其實隱約有,簡直是馬來甘榜的縮影!

墓園恐怖嗎?其實看他們平靜地坐著,身後仍有眾多墓碑環繞,也真的沒什麼了。

6 July 2016

#LuLukis #LuisaHung #sketch #grave #cemetery #yasin #hymn #Muslim #hariraya #ramatan #kubur #kobor

墓園門口販賣檀香水,完全沒有人在顧攤位。Photo Credit:Luisa WanLu Hung
受訪者借我看的爪夷文的《雅辛章》,在網路上有各種語言的版本,通常獨立成一本冊子!網路上的英譯版雅辛章,也有一個一個的停頓符號,如圖。Photo Credit:Luisa WanLu Hung
通常搭有這種棚子的,租的或買的,1)剛剛下葬的,很多人來悼念 2)適逢齋戒月親人難得齊聚會集體掃墓。Photo Credit:Luisa WanLu Hung

這裏三條,所以走路要避開一對一對的碑,路就在前後兩邊!因為一個一個平行放,所以不會重疊。埋葬時身體包在白布裏,平躺埋著,過一段時間腐化後會「拾金」,再把骨放回原本白布埋好。Photo Credit:Luisa WanLu Hung
墓園四周被大樹環繞,有些墓碑被鏟起後堆放至此,我還不知道為何要鏟...?墓碑很長,大概1/3都是埋在土裏吧⋯⋯Photo Credit:Luisa WanLu Hung

Saturday, 2 July 2016

▎ 豬母奶(Belimbing Asam)

豬母奶(Belimbing Asam),巡遊於島嶼東南亞和中美洲的庭院植物
「用acar跟齋戒月說再見吧!」

這篇寫的很痛苦,從五月寫到今天....收工....遙記賈克林初訪檳榔嶼,我們一起閒逛郊區甘榜,眼尖的她瞬間發現這種酸酸澀澀的幹生果子*(樹幹直接長出果子),而甘榜安哥Pakcik Ratif在屋前院落正做著「鹹酸甜」。咬一口這種皮帶有一層蠟的酸果,剛好是楊桃星狀,其實它和楊桃是親戚噢!傅成德老師曾提及檳城娘惹稱之為「豬母奶(du bu l'ng」,而米米第一眼覺得它像縮小版的小黃瓜(cucumber tree),果然果如其名啊。

豬母奶在大馬普遍被種植在家屋後院,特別喜歡乾燥氣候,每兩三個月結一次果。樹幹生了串串的紫紅色小花後,根據文獻記載,印尼用紫花來印染傳統布料,成熟長出酸果子的尾端可見雄蕊,花托和雌蕊仍存;而對生的葉和果實,都具有治癒中暑、緩解皮膚搔癢的療效,人們也飲用果汁來幫助身體排汗解熱。

可愛的阿花和果子。最近歷經開花、結果、拔果子回家、畫不出來、果子吃掉、焦急哭、又開花、結果、拔果子回家畫到一半。無限循環振作放棄的噩夢。Photo credit: Luisa WanLu Hung

整株樹長這樣。我畫的那棵最近缺水醜醜了。photo credit: www.tanobot.com
依序:豬母奶、油柑、波羅蜜、榴蓮。如果沒記錯,「幹生果」也是熱帶植物特徵之一,花和果長在靠近地面的樹幹上與地面昆蟲更靠近,以幫助授粉,例如:波羅蜜、榴蓮。而另一種也是長得類似豬母奶一串串的油柑(Cermai, Malay Gooseberry),也是幹生果的酸果。Photo credit: 維基百科、GettyImage

今年初訪印尼,在巴刹看到一簍簍的豬母奶瞬間讓我興奮十足,在當地似乎是非常普遍的食材,在北部蘇門答臘習慣以「脫水醃製法」(浸泡熱水、曝曬萎縮、鹽巴脫水、再曝曬、冷藏)製成帶著酸味的調味品"Asam Sunti",在檳城我受訪的Pakcik Ratif醃漬作法更簡潔,稱為"jeruk"。

根據我在巴刹的探問,華人喜好把豬母奶、咖哩和海鮮一起烹煮;而穆斯林和興都教徒習慣混合各種蔬菜香料製成配菜(chutneys),但後者沒混合這麼多種類。有時用金屬小碟子裝盛,有時直接放在香蕉葉主食旁,這種「配菜文化」也是在英殖民時期流行的吃法。

其中一種配菜就是我們俗稱的阿雜(acar),在Pakcik Ratif家是齋戒月的自製家常菜,將醃漬好的豬母奶混合洋蔥、大蒜、青辣椒(chili padi)製成,在訪問他的當日清晨他們拿來配飯食用,這種食物在喬治市小印度的食店偶爾也可尋覓到。

初訪印尼巴剎時,這小綠綠一大堆被放在那邊賣,小綠綠說:「小姐!你還記得我嗎?為何你文章寫不出來啊啊啊~」在印尼很普遍被販賣,但在檳城就是屋子旁邊種一棵樹大家採來吃吃,我跟華人安哥買了一袋還被馬來安哥取笑「沒有人去買那個東西啦,你經過別人家跟他討就好了,你買貴了唷!」18 March 2016, Bandung, Indonesia.Photo Credit: Luisa WanLu Hung
中午我收到的禮物就是醃漬物(jeruk)做成的阿雜(acar),統稱配菜(chutneys)。Photo credit: Luisa WanLu Hung

最早出現在印尼摩鹿加群島的豬母奶,除了出現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島嶼東南亞,甚至透過帝汶飛越太平洋至中美洲的牙買加、海地等處....。透過觀察大家普遍使用相近於Bilimbin的地方語,才知道這種神奇酸果無遠弗屆的力量。在1987年出版的《溫暖氣候的水果》一書,由美國邁阿密大學的生物學家茱莉亞摩頓寫作,其對於豬母奶有完整的介紹。

除了作為食材,大概豬母奶因為和檸檬一樣具有去漬的效果,據說它的強酸舊時甚至拿來擦拭生鏽的馬來短劍呢。

May & 2.5 July 2016

#LuisaHung #LuLukis #sketch #BelimbingAsam #Bilimbi #AsamSunti #jeruk #chutneys #kris #acar

惠我良多的書本,尊敬。聞名於植物學研究的普渡大學農學院,特別介紹《溫暖氣候的水果》這部鉅作,這本集合眾多經濟作物的著作也與她曾居住在熱帶氣候中美洲巴哈馬息息相關。Photo Credit:Julia F. M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