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6 January 2016

▎ 4吋半粿加必攻略(4 1/2 inches Kuih Kapit)


4 1/2 inches Kuih Kapit

去年米米學校做過粿加必很難忘,於是跑去雜貨店買了鋁製的長夾子。今年心血來潮又準備了陶爐、木炭好在家玩耍。星期六ㄧ邊等投票結果,ㄧ邊在我家小陽台烤餅乾,查字典發現馬來文“kapit”就是「鉗子」的意思啦!

很多年前初來乍到此過新年,一吃粿加必就覺得樣子和味道很像「沒有奶油的法蘭酥」,長夾子上的圓面以短弧線組成,包括小鴨子、公雞、兔子和鸚鵡等各式圖騰。從材料、器具圖騰到製作方法可以發現非常馬來風格,源自娘惹(peranakan) 的餅乾,在尋常的馬來或華人家庭都會出現,拿著小板凳坐在店屋天井或家門口前的人們,一做就是一整天。


作法:
1)先在模子上刷上一層薄薄的油。2)再淋上以雞蛋、麵粉、黏米粉、玉米粉和著白糖和椰漿調成的黏稠液體,(有時還會加白芝麻讓它洋溢芝麻油香),把底端聰明的S環扣起來。3)放在炭火爐上烤,要定時翻面。4)夾子外有點溢出的蛋液有點烘烤的顏色,就可以離開炭火。5)把邊緣的餅乾屑刮掉,打開夾子用針把它輕挑出來。6)在微燙狀態下趕快折成三角形或捲成蛋捲狀,放進塑膠桶免得軟掉。

完美的乳白色粿加必必須脆、香、帶有微微咖啡色焦味的,我第二次自己調雞蛋液濃稠比例不太對,難免破掉或烤焦,時間比例的拿捏是門學問噢!外面賣的粿加必超美的,自己實驗才發現是門考驗功夫的手藝呀!

打廣告:歡迎大家2/13來檳城廟會看「時序大馬」展覽

16 Jan 2016

#LuLukis #LuisaHung #sketch #kuihkapit #粿加必 #CNY #Malaysia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