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elantan.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elantan.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30 June 2016

▎ 布幕之後(Di Sebalik Kelir)

布幕之後(Di Sebalik Kelir)
「國王就像皮影師(dalang),臣民就像戲偶(wayang),法律就像皮影戲布幕後方的燈捻,目的都是為了防止偏差....」--- 爪哇法典《行為準則》

六月時拜訪在吉蘭丹河畔道北(Tumpat) 馬來村莊的Pakcik Yousoff皮影工作室,問我學到了什麼,其實很難描述。安哥嘻嘻哈哈的盤腿坐在布幕後方的草蓆上,自由自在地控制這些安插在香蕉樹黃綠色莖部上的戲偶,左大腿偶爾敲節拍器(bomedeh)製造聲響和熱絡的氣氛,台詞總少不了「哇哈哈哈」這類即興串場。

有時對於那種輕鬆自在很難理解,我在書上讀到以上這句以「皮影師(dalang)、戲偶(wayang)、燈捻(light)」三者的互動對映「國王(king)、臣民(people)、法律(adat)」的神比喻,我在書冊留下大大的驚嘆號,對於過去鬆散的法律概念稍微理解。



皮影之屋 Rumah Wayang of Pak Yousoff
這些皮影師是舊時的流浪藝人,他們將戲劇中的神靈、傳說人物(神聖)和人們(生活)聯繫在一起,音樂和戲劇在一村又一村之間傳播,他們負責活絡村落氣氛,所以即興和輕鬆變得重要,古時東南亞世界可是天天夜夜笙歌的娛樂民族呢,光是用現代生活觀看這個木造小空間是不足的,必須放大到整個河畔村落,整個古代東南亞境界!但因為神靈中影射的神諭,影響真實世界的法律概念,所以後來伊斯蘭法試圖必去除這部分,也順便剔除重要的傳達媒介---皮影戲的傳統了。

besides Kelantan River, the rumah wayang kulit

(圖二)幾樣有音階的敲擊樂器以鐵鉤鉤在牆上,和吉打的不太一樣,據說在哥打峇魯大巴刹旁邊有賣這些銅製樂器。至於黏貼在羊皮捲上的手畫皮影戲戲稿,安哥說按照紅色的點,用榔頭和釘子慢慢敲洞,釘子被再製成點狀的、扁線的、凹字型的工具,因此各式各樣的短線再現在皮偶上,再現在布幕上,嘻嘻哈哈說笑晃動的,落在夜晚八點才開始既大又小飛來飛去的彩色幻影上。

哪天可以幸運地拜訪吉蘭丹,好好地看看周遭村落,好好地進入文字描述的古代世界吧!


我們在布幕前方,看到的投射是什麼呢?
30 & 8 June 2016

#LuLukis #LuisaHung #Kelantan #dalang #WayangKulit #Malay #wayang #tumpat #kelir #drama #Malaysia

Wednesday, 8 June 2016

▎ 手工職人鳶大使(layang-layang Adiguru Kraf)

手工職人鳶大使(layang-layang Adiguru Kraf), Copyright: Luisa WanLu Hung
「十歲的他,站在一片稻海裏*,做了第一只鳶,從此立為職志。
來到月光沙灘附近鳶大使帕沙皮(Pak Sapie)的風箏館,是個小小的木屋延伸出來的鐵皮屋,略顯黑暗的角落,他一人有點佝僂地坐在地面,手腳並用用尼龍梭線一一固定維持平衡的支點,他一面削竹條的雜枝,按捏的手略顯關節扭曲,職人的手啊特別堅韌,他在沒什麼陽光照進的角落,我恍惚中發現他略帶白色的瞳孔,職人最需要眼睛了,可是他可能罹患白內障,許多大馬的老年人都有,但作為已經手做鳶風箏屆滿六十年的他,感同身受,恐怕也是一種擔憂吧。





大致可以區分成裝飾用的風箏(Wau Cantik)和厲害飛行的風箏(Wau Haik),我很土,一直以為這些鳶是手工「畫」上的。其實仔細一看,底層是一層防水油紙,最上層是手工鏤空刻成的各種圖像,洞洞的部位背後才夾著你要的顏色。根據大馬國家手工藝品學院(Institut Kraftangan Negara)介紹,這種帶有鏤空花卉圖樣的「Sobekan, flat cut-out floral pattern」是帕居索作品的極大特色,我初次見到其實感覺它肯定受了東方古典牡丹的啟發,而有如此創作。

根據臉友介紹,過去在馬來西亞國營電視台(TM 2)時常播放類似這樣傳統手工藝的紀錄片,可以看到製作手工紙紮風箏的細節!


隨手在這間奧秘之室研究幾種不同樣式的鳶,鷂魚的(Wau Pari)、來自吉打的西方鳶(Wau Barat,此西是對比於東海岸的丹州嗎)、漁網的(Wau JalaBudi)、貓咪的(Wau Kucing)、癡癡笑的(Wau Kikik) ,當然還有我們最常見的月亮的(Wau Bulan)。嚴格來講鳥風箏(Wau Burung)種類非常多,是否影射各種飛禽在干榜生活屬於重要的符號,包括了鸚鵡(Wau Bayan)、孔雀(Wau Merak)、老鷹(Wau Helang)、貓頭鷹(Wau Bungguk),有待查證的Wau Sewah和Wau Kenyalang以及鵪鶉(Wau Puyuh)。


一令吉紙鈔,上面的月亮風箏。(Photo Credit:Luisa WanLu Hung)

大概因為我很想在有限時間內搞懂這些美麗透著光的蝴蝶,帕沙皮願意簽下他帥氣的大名(瞧瞧如此帥氣的書寫體),作為手工職人,能夠被他者讀懂創作的核心價值,是最為甜美的時刻吧!當然,實質購買手工藝創作作品,才是最基本的尊重和支持。


特地請教安哥,他也不吝嗇分享並且教導。更尊敬他了( Photo Credit: Luisa WanLu Hung)



8 June 2016


*幾個月前讀到十五世紀馬來半島的稻作歷史,農人等待洪水淹沒土地,水退後營養的土壤養育稻作,是極為「放牧」的耕作態度,因此農閒帶來鳶文化,十足合理!

#LuLukis #LuisaHung #sketch #Malay #Kelantan  #Wau #layanglayang #Malaysia

Sunday, 27 March 2016

▎ 植物園音樂會03---馬來甘美蘭(Malay Gamelan)

植物園音樂會03---馬來甘美蘭(Malay Gamelan), Copyright:Luisa WanLu Hung

邊讀邊欣賞(更精緻版)
http://youtu.be/ZgQVJqS_5I4

在週末一個天乾物燥的時節,植物園河左岸是來自吉蘭丹的Geng Wak Long樂團,八個人身著嚴肅的黑色衣服,坐在地上彈奏敲擊五種樂器,基本上甘美朗就是來自印尼峇里和爪哇一帶的宮廷打擊樂團,但我無法辨認印尼甘美蘭和馬來西亞甘美蘭有什麼差別。

最後方懸吊著銅鑼(gong),一側是立在木架上的手鼓(Gendang),前左側10個布丁形狀的也是銅製敲擊樂器(bonang),右側則是非常長20片木片的木琴(Gambang待考證),其餘有四架6片銅片琴(saron)。其實甘美蘭有許多地方差異,值得好好探究。

成員有老有小,他們偶爾換位置調換樂器,六歲的小男孩其實看不懂樂譜,我經過時看到一種數字譜寫著"togok"(這譜竟然網路上也有一模一樣的),數字只有1-6,大概就是saron的譜吧。

來自馬來西亞東北小鎮的吉蘭丹樂團Wak Long,名稱來自吉蘭丹方言,主要成員其實是Hussin一家人,他們的專輯由東京淘兒唱片灌錄,很感謝在檳城可以欣賞到。此外,他們還有各種形式的表演,包括阿拉伯古詩(Ghazal)、帶有葡萄牙音樂風格音樂(keroncong)、馬來西亞東海岸的說唱藝術(mak yong)、結合傳統武術的皮影戲(wayang kulit Silat) ......希望有一天能夠欣賞囉。




27 March 2016

#LuLukis #LuisaHung #Sketch #concert #Gamelan #GengWakLong #traditionalMusic #kelantan #Penang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