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lants.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plants. Show all posts

Tuesday, 26 April 2016

▎ 木棉(Kapok tree, Pokok kekapu)

木棉(Kapok tree, Pokok kekapu) , Copyright: Luisa WanLu Hung
本文刊載於馬來西亞《小星星-生活中的植物》#3

「小時候搓著一顆顆黑種子,枕頭還透著一股氣味,一會兒便舒服地睡著了。」...棉花記憶

華人農曆新年到清明時,米米回到公太靠近玻璃市吉打州交界高嶺祖屋的鄉間小路,總會發現路旁白白的東西,就近一看,竟然是瓜熟蒂落的棉花。我們在馬來屋側發現一根帶有鉤子的長竹竿,可以用來採集六米高樹上的果實。

馬來家屋前一株三十米高的棉花樹,姑婆說,以前還請猴子幫忙爬樹採果實呢。(Photo Credit : Hung Wan Lu)
乾燥季節蒴果滿天 (Photo Credit : Woon Yong Cheng)


新年時果實尚綠倒掛在樹上(a) ,到了益發乾燥的清明時分,掌狀的葉子幾乎都掉落一地,漸漸變成咖啡色的蒴果,頂端逐漸乾燥並且爆裂成「棉花糖」(b,c)。我們揀拾蒴果好回家研究,發現花托連結著幾條長纖維,一顆顆黑色種籽伴著一團團乳黃色的天然棉花,從蒴果剖面看來,種籽慢慢長出棉絮好填滿整顆果實。
初見棉花糖 (Photo Credit : Woon Yong Cheng)
在吉打州日得拉(Jitra)附近,我們遇到販賣在地棉花的麵包車,聊聊才得知原來巫裔女工用長鉤採集綠色果實病等待風乾,圍著面巾工作的她們再手工挑出蒴果殼和種子棉絮,以軋棉機整平棉團,再手工填塞並縫製成枕頭、棉被、靠墊還有這種一球一球的軟床墊(tilam lembik),是勞力密集的產業。第一次來到馬來西亞時睡在軟床墊上,對它特別的模樣念念不忘。
住在檳榔嶼浮羅山背的愛莉媽媽特地帶來乳白長木棉給我瞧瞧,長及47公分,結構也類似高嶺20公分略深咖啡色的木棉,嫩株的樹幹略呈綠色並帶著像榴槤的尖刺,老樹皮逐漸偏灰褐色,此外木棉還有板根。木棉是來自南美洲的經濟作物,一整年消耗全球四分之一的農藥才能帶來豐厚產量。殘餘的農藥不但傷害農友,流進水裡、製成牲畜糧食或餅乾的棉籽植物油也會透過食物鏈回到我們的肚子。環境生態提倡使用有機棉並發起蒐集非基改種子的運動以減少化學農藥棉的災害。
爪哇茂物植物園(BogorBotanical Garden) 的木棉樹,大板根非常明顯。(Photo Credit : Hung Wan Lu , 2016.3)

台北的媽媽說,我家附近開著橙紅色花朵的也是木棉。翻閱書本發現它類似大馬另一種黃花木棉(buttercup),他們的蒴果都是圓的,你有看過嗎?各式各樣的木棉。米米說:「採了棉花,可以縫一個帶有棉花籽的小枕頭給她的娃娃嗎?」「好啊!」我說。

2 & 26 April 2016

延伸閱讀:

Monday, 4 April 2016

▎ 苦奶Neem/ Pokok Mambu

本文刊載於馬來西亞《小星星-生活中的植物》#2
Neem tree, in Bintang Sinchew 670 & 671 ©Luisa Hung
苦奶Neem/ Pokok Mambu, published in Bintang Sinchew, Malaysia #670-671

苦奶Neem/ Pokok Mambu, Copyright: Luisa WanLu Hung

對苦奶的好奇,始於幾年前米米皮膚過敏,當時朋友介紹可以拿苦奶葉給皮膚沖澡,我自己沒洗過這種黃黃的葉子澡,倒是洗完後比較清涼,果真可以減緩不適。家婆也懂得這種樹,福建話普遍稱之為「苦奶」(Koh1 Nai1),據說味道相當苦澀,歪斜的葉脈配上帶尖端的葉緣是它的特徵,別跟Sentang葉搞混了。
那天珠珠介紹她的印裔鄰居安娣,她的家門口那株苦奶繫著各式黃絲帶、紅布條,樹皮也被點上番紅色色粉,安娣說苦奶樹象徵Sri Mariamman,所以像對待神祇一樣繫上神聖的布匹,這位醫藥女神的葉子不能輕易摘下,要獲得祂的允許才可以。一般的印裔村落口,或是興都教神廟也少不了這樣一株庇佑安康的樹。此外,如果興都教家庭如果遇上家人逝世,門前門後得繫上一串串葉子,每個人也必須喝下葉子做的苦奶汁,意謂著將內心苦痛排除,至於葉串則有抵抗魔鬼的意思,讓它們不得靠近。記得在Valaikappu待產婦的產前儀式,替產婦繫上一截苦楝莖葉手環嗎?亦是魔鬼不得靠近的意思。

Sri Mariamman像,又稱為醫藥女神,被代稱的苦奶樹的確帶有許多傳統療效。苦奶是女神,而芒果樹就是男性象神(Genesha)。(Photo credit: Wikipedia_மாரியம்மன்)
象神興都教常使用這兩種植物,象徵雙性護佑。 (Photo credit : Wikipedia_Ganesha)
06 檳榔嶼瀑布路興都教神廟前的苦奶樹。(Photo Credit: Google Map Street View)

一般華人如果生水痘(chickenpox),會將苦奶葉舖在枕頭和床上臥著睡,讓葉子接觸皮膚尤其是脊椎骨的部位以幫助排出病毒。印裔安娣補充說,一旦染上這疾病得跟苦奶樹懺悔,且每兩小時更換臥睡的葉子。

07 現在的小朋友多半都在一兩歲時接種水痘疫苗。水痘是一種會引發高燒的病毒,身上一顆一顆傷口會讓身體搔癢難耐。(Photo credit: www.herebeanswers.com)

此外,大量的白色苦奶花朵,混合黃姜和鹽,據說配飯吃味道很不錯。舊時,印裔替苦奶樹枝去皮,按摩牙齒牙齦,也有消毒的功效呢,我的朋友介紹苦奶牙膏可以治療牙周病。綠色的果子可以製油,也有各種藥用效果。一般興都教家庭將葉子磨成粉末當作常備藥是很普遍的。安娣強調我們自己採摘苦楝使用,而不是採買小印度的苦奶產品。

去年我在植物園翻閱一本介紹印度本土如何使用苦奶的小手冊,包括健髮去頭蝨、治療尋痲疹、女孩子痛經、產後調理或種種皮膚的疑難雜症,使用傳統植物不但是興都教朋友面對疾病的傳統療法,印裔安娣談論一株植物,也像極了一個家門口的警衛,延續自原鄉的精神大概就是如此。

苦奶樹之於興都教的傳統(Photo credit: Booklet <Neem, A User’s Guide>)

Monday, 1 February 2016

▎ 慈菇:慈祥的菇(Arrowhead)

生活中的植物:生活中有許多常見的植物,讓我們一起挖掘更完整的脈絡吧。
本文刊載於馬來西亞《小星星-生活中的植物》#1



廣府食物慈菇/芽菇 Cantonese food : Arrowhead


第一次在超市發現慈菇竟然認不出來,以往,我只知道新年有炸慈菇片,於是隨意買了五朵回家。在超市時發現紙盒上寫著「塘菇」,原來它是一種整株浸泡在水裏 生長的水生植物,長長的鬚在水裏飄盪著,廣府人稱之為「芽菇」(廣府發音:nga3 gu1),是以球莖上端尖尖的芽外型來稱呼的別名。慈菇的原始名稱應該是「茨菇」,茨總是與木薯類植物有關。胖胖圓圓帶著尖尖的部位其實是慈菇的「球 莖」,觸感和外型有點像咖啡店供應馬蹄竹蔗水的馬蹄,但紫黑色馬蹄上端的芽特別的硬,略為不同。
 

農曆年前兩三週,超市開始販賣中國芽菇,有發現球莖上的細細纖毛嗎?Photo credit:Hung Wan Lu
慈菇v.s.馬蹄,是不是有點類似呢?Photo credit:明醫網 www.mingpaocanada.com/
除了用削皮器,朋友介紹還可以用鐵湯匙替慈菇削了去皮,再切成薄片,十分順手也不會造成浪費,時間充裕的話再以陽光曝曬。農曆年期間,廣府人烹煮幾道傳統年菜,例如:芽菇清蒸臘腸或臘餅、南乳悶豬肉,而現在風行的炸芽菇片其實是現代人的另類發明。

米米學習以鐵湯匙去皮。手可以握著胖胖身體慢慢削,記得芽的部位也可以吃喔!Photo credit:Hung Wan Lu


近年很普遍可見的油炸慈菇片,味道比薯片還要香!很好奇它和馬鈴薯有親戚關係嗎?Photo credit:愛料理https://icook.tw/recipes/55320


除了炸慈菇片,原來慈菇可以入菜。在廣府家庭中芽菇清蒸臘腸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傳統除夕夜年夜飯年菜。Photo credit:DANCEN CHUAH
舊時,廣府人家用紅紙剪花裝飾慈菇稱為「慈菇丁」供奉祖先牌位,以祈求育下男丁子嗣,以慈菇尖尖的芽象徵男孩的生殖器官,這是傳統社會男女不平等的象徵,如今意義早已更迭。
紮著紅色剪紙紙花的「慈菇丁」,雙雙被供奉在神台,這是廣府人的傳統習俗。丁,男丁也。Photo credit:TJIEN CHUEN


因為好玩的緣故,將一顆已偏象牙白色略為乾枯的慈菇球莖放置在水中浸著,並以石頭定位。過了幾天,慈菇轉綠,芽也逐漸冒出漸趨粗厚翠綠色的莖,原本瑟縮一團戟(ji3)型如箭頭狀的葉也快活地伸展開來,但別忘了,它是一株水生植物,必需整株生活在水面下,除了探出頭來的葉,過了幾天,慈菇的芽接近圓胖的部位也冒出銀白色饒富生命力的根,我終於知道為何英文得名arrowhead了!朋友說,此時可以轉植較肥沃的土壤了,而明年農曆新年時盼望能多子多孫,這是一種帶有吉祥意味的植物。

在市場販賣的慈菇較為碩大,其實是中國的外來種,球莖直徑約四公分,據聞,馬來西亞本地品種較小株,以生態平衡來說,生態學家們並不鼓勵大規模栽植外來作物喔。你有看過芽菇的花嗎?或問問家人有關芽菇的故事,發現了什麼有趣的或好奇的事情!


生長日記day 1:慈菇其實是一種水生植物,可生長在水和泥土中,浸泡在水中逐漸變綠。Photo credit:Hung Wan Lu
生長日記day 2:未定位的慈菇,像不像一隻漂浮的綠色蝸牛呢?翠綠色嫩芽逐漸冒出來了。Photo credit:Hung Wan Lu
生長日記day 4:不但冒出尖芽生成莖和葉,在芽的下端還生長出白色的鬚根,非常特別的構造。Photo credit:Hung Wan Lu

生長日記 day 5:戟(ji3)型的葉,戟就是箭頭型。Photo credit:ISLY LEE
一顆球莖可以長出很多莖葉,形態十分英挺而美麗。Photo credit:ISLY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