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edah.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Kedah. Show all posts

Tuesday, 24 May 2016

▎ 吉打稻地節2016 (Warisan Padi Kedah)

五月播種,八月收成,九月吃飯!稻地 means something related to the ground. " Warisan Padi Kedah"  not A festival, its a chance for you to immerse in northern part culture of Malaysia. We learn to plant it by hands on first of May, harvest during Malaysia National Day, have a greatful feast "with Siamese, Malay, Hokkien, Hakka, Teochew or Contonese auntie uncle pakcik at padi field on September Malaysia Day...

‪#‎WarisanPadiKedah‬ ‪#‎Kedah‬


Luisa Hung did field research with Siamese Menora Troope in Bendang, Kedah ,Malaysia. Reported In China Press, Malaysia. 



Rice Factory and traditional Semangat Padi Culture in Kedah, Malaysia

八版的全程系列報導。15 May 2016 ( www.chinapress.com.my/20160514/晚霞樹林田為幕-舀起星光潑牛背/)






Birds in padi fields, Sketch by Luisa WanLu Hung. 
像不像稻田裏的小鳥!中國報的報導共三頁,這期專講大馬稻田裏的默諾拉。
24 May 2016 (http://www.chinapress.com.my/20160523/心見聞‧北馬天地一暹舞/)





Tuesday, 26 April 2016

▎ 木棉(Kapok tree, Pokok kekapu)

木棉(Kapok tree, Pokok kekapu) , Copyright: Luisa WanLu Hung
本文刊載於馬來西亞《小星星-生活中的植物》#3

「小時候搓著一顆顆黑種子,枕頭還透著一股氣味,一會兒便舒服地睡著了。」...棉花記憶

華人農曆新年到清明時,米米回到公太靠近玻璃市吉打州交界高嶺祖屋的鄉間小路,總會發現路旁白白的東西,就近一看,竟然是瓜熟蒂落的棉花。我們在馬來屋側發現一根帶有鉤子的長竹竿,可以用來採集六米高樹上的果實。

馬來家屋前一株三十米高的棉花樹,姑婆說,以前還請猴子幫忙爬樹採果實呢。(Photo Credit : Hung Wan Lu)
乾燥季節蒴果滿天 (Photo Credit : Woon Yong Cheng)


新年時果實尚綠倒掛在樹上(a) ,到了益發乾燥的清明時分,掌狀的葉子幾乎都掉落一地,漸漸變成咖啡色的蒴果,頂端逐漸乾燥並且爆裂成「棉花糖」(b,c)。我們揀拾蒴果好回家研究,發現花托連結著幾條長纖維,一顆顆黑色種籽伴著一團團乳黃色的天然棉花,從蒴果剖面看來,種籽慢慢長出棉絮好填滿整顆果實。
初見棉花糖 (Photo Credit : Woon Yong Cheng)
在吉打州日得拉(Jitra)附近,我們遇到販賣在地棉花的麵包車,聊聊才得知原來巫裔女工用長鉤採集綠色果實病等待風乾,圍著面巾工作的她們再手工挑出蒴果殼和種子棉絮,以軋棉機整平棉團,再手工填塞並縫製成枕頭、棉被、靠墊還有這種一球一球的軟床墊(tilam lembik),是勞力密集的產業。第一次來到馬來西亞時睡在軟床墊上,對它特別的模樣念念不忘。
住在檳榔嶼浮羅山背的愛莉媽媽特地帶來乳白長木棉給我瞧瞧,長及47公分,結構也類似高嶺20公分略深咖啡色的木棉,嫩株的樹幹略呈綠色並帶著像榴槤的尖刺,老樹皮逐漸偏灰褐色,此外木棉還有板根。木棉是來自南美洲的經濟作物,一整年消耗全球四分之一的農藥才能帶來豐厚產量。殘餘的農藥不但傷害農友,流進水裡、製成牲畜糧食或餅乾的棉籽植物油也會透過食物鏈回到我們的肚子。環境生態提倡使用有機棉並發起蒐集非基改種子的運動以減少化學農藥棉的災害。
爪哇茂物植物園(BogorBotanical Garden) 的木棉樹,大板根非常明顯。(Photo Credit : Hung Wan Lu , 2016.3)

台北的媽媽說,我家附近開著橙紅色花朵的也是木棉。翻閱書本發現它類似大馬另一種黃花木棉(buttercup),他們的蒴果都是圓的,你有看過嗎?各式各樣的木棉。米米說:「採了棉花,可以縫一個帶有棉花籽的小枕頭給她的娃娃嗎?」「好啊!」我說。

2 & 26 April 2016

延伸閱讀:

Friday, 8 April 2016

▎ 暹戲之二:吉礁的古暹羅人(Tarian Menora in Wat Lampang, Siam Lang in Kedah)


以下為草稿節錄,全文請見吉打稻地節。
(draft only, please visit Padi Warisan Kedah 2016 for full article)

在甘榜藍邦暹羅廟旁的菩提樹下,背後附著翅膀的鮮艷幾何圖騰繡珠衣、腰際綁著一截象徵船尾的繡珠翹尾巴、層層疊疊有趣的內襯繡線褲和襪套、手戴手鐲,及配戴兩千年前古老傳說中暹羅王賜予流亡公主的碎珠寶皇帽的舞者Pak Si Tong,帶領一群少女,在菩提樹下練習這種混合馬來馬俑(makyung)和古暹羅文化的默諾拉說唱藝術。

(略)

「...如今,默諾拉總是與宗教事務連結在一起,這種表演的對象是特殊的靈魂...。」今晚八點,在藍邦廟為已逝住持呈現。有時,默諾拉表演是祈求神之後的還願(例如祈求病癒),有時人們認為薩滿藉著驅魔和趕走壞運氣來治療疾病。

這群居住在馬來西亞吉打州境內的暹羅人,遊走於鄰近一百多個暹羅廟,擁有自己的地方認同,他們不是現代國家意義的泰國人,是泰馬邊境混雜兩種文化的馬來西亞暹族。

你會分辨幾種語言嗎?暹羅話、馬來語、地方方言?

8 Apr 2016

#LuLukis #LuisaHung #Menora #SiamInMalaysia #PerformingArts #Kedah #KampungSiam #Siamese #Malaysia

▎ 吉礁暹羅人皮猴戲(Phue2-Kau2 Hi3, Wayang Kulit Siam)

//draft only//

這個炙熱難耐的星期日,我掃完墓之後轉往波各仙那和本同交界附近---整個吉礁暹族分布最密集的地方---尋找這位四處參演皮影戲的安哥里能。里能是信奉南傳佛教的暹人。

發現穿著沙龍布坐臥的里能,右肩無論如何總是披著一條類似伊卡布的東西,常出現在東南亞少數民族特殊祈禱的場合

里能取出裏面藏著十幾位不同角色人偶的兩片藤編,是以簡單的四根長竹片固定。里能即使身體微恙,當兩手握著竹枝開講時,安哥眼神奕奕嘴角上揚,整個人精神都來了。他以馬來語解釋這一對是朋友,然後雙手大拇指輪流按壓控制嘴巴的棉線,便開始以暹羅話混合馬來方言開始對白(文獻上提及有的會混合百大年方言)。

我希望能以暹語書謝台詞,他們的生活用語。吉安轉述說,當村子裏有嬰兒哭鬧時,他們會在家門前說唱一番以平穩襁褓中嬰孩的情緒。皮猴戲是鄰里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一種表演。他的收藏中甚至出現裸露的女人,這會是什麼故事呢?在異常保守的穆斯林國家,這麼生活的意象格外令人好奇那個伊斯蘭化之前的時代。

8 April 2016

#LuLukis #LuisaHung #sketch #WayangKulit #Siamese #Pendang #Kedah #Buddhism #Malaysia

Saturday, 2 April 2016

▎ 清明夾萬(Gab4 Man2: Poslaju to your family member)

清明夾萬(Gab4 Man2: Poslaju to your family member)


五年前我就想畫夾萬了。對我來說,這紙盒就是燒給親人的快遞禮物。

今年偷偷檢查盒子,發現葉梅英的紙紮禮物很樸實。印象中,最下層是D金紙/銀紙交錯舖好幾層,接著,舖各種生活日用品C像民初婦人右開襟上衣(卻沒有褲子)、黑色布鞋、海棠粉、牙刷牙膏梳子刮鬍刀髮簪,男人就送格子襯衫(跟活著的安哥一樣花色),今年出現七色手染衣和布。上面舖著往生紙,六伯母說:「三根手指頭朝上才可以收到」。

每年此時,嫣和幾個人就要挖以前留下的資料,填寫右下角的A「快遞單子」,上面還名列生卒日期時辰和祖籍__國__府__縣(中國福建府永定縣)。因為忘記帶膠水了,嫣就邊吃花生米麻吉邊把皮當糨糊,封上「靈寶大法司的封條」,某個伯母還接「他們很喜歡吃花生的」。可是明明都已經投胎下輩子了,為何還要寄禮物給他們呢?

月曆上四月號,就是吉玻高嶺的溫俊傑和葉梅英的墓園,這個夾萬也是清明化給他們倆一人一盒的,六年前(?)眾人圍著墳墓一大圈,然後化紙紮,很壯觀噢,我還記得!

我期待的夾萬內容:小背包、寫生本、鉛筆盒含筆、含wifi手機(才能上傳)、書、wakai鞋子。(用畫的紙紮即可)

2 April 2016

#LuLukis #LuisaHung #QingMeng #Kodiang #Malaysia #sketch